首页>评论 > 正文

屈原不姓屈? 屈原的真实姓名?

2020-07-16 08:30:53 来源:百家号/抱膝先生

屈原:其实我姓芈

屈原姓芈(mi)!曾经热播的电视剧《芈月传》,已经把这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姓给普及了。屈原是楚国公族,也就是说,他和楚国国君同姓,姓芈。

芈姓的起源很早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……(高阳之后)吴回生陆终。陆终生子六人,坼剖而产焉。其长一曰昆吾……六曰季连,芈姓,楚其后也。”

那么,为什么不称之为芈原或芈平呢?这是因为在先秦时代,姓、氏的用法和今天是不太一样的。

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说,图腾是姓的最早来源。母权制早期,世系从母系计,所以凡在一个氏族名下(即同一图腾)的全体成员,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,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。

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,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,而这姓正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。氏出现较晚,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,是姓衍生的分支,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,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。

那时,姓氏分而为二,男子称氏不称姓。氏所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。对于先秦时代的贵族来说,这个讲究还是很严格的。屈本来是地名,据说在今湖北秭归一带。

春秋时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,其子孙遂以屈为氏。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,所以,只能称屈原或屈平,而不能称芈原或芈平。

《芈月传》热播的时候,有人说,“芈月”这个姓名是不准确的。芈月出自楚国宗室,为熊氏。准确的叫法,应该是“熊月”。

是不是这样呢?当然不是。芈月的原型是芈八子,就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,历史上实有其人。

《史记》上说,芈八子“其先楚人”,故姓芈。姓所以别婚姻,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,先秦时代的人特别重视这一点。娶女子必须知道她的姓,所以妇人称姓;也正因为如此,“芈月”是不能叫“熊月”的。

姓,代表氏族的血统,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,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,其造字属于会意,由两个象形字“女”和“生”组成,意为女子所生,生而有姓。

氏是姓衍生的分支,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,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,其造字方法是象形,早在甲骨文中就有,可解释为木本,即植物之根,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,就是取水之源头、木之根本的意义。

按周代礼制,同姓不通婚

孔子:因昭公躺枪

春秋晚期的鲁昭公干了件糗事: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。国君娶夫人不是很正常吗?这事糗就糗在鲁、吴为同姓之国,按周代礼制,同姓不能通婚。

所以这件事让很多人为难。首先鲁昭公就很为难,怎么称呼这位夫人呢?春秋时代,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,那么,这位夫人依礼应当称为吴姬。

如果把姬字叫出来,那不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大家,国君娶了同姓人家的女子吗?于是为了隐讳,只好改称为“吴孟子”。

要知道,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,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: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,即同姓不能结婚;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,即平民无氏,只有贵族才有氏。

我国自古也有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的说法,大意是如果近亲结婚,可能导致后代不繁盛。

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以屈氏与熊氏为例介绍,二者同出芈姓,两大家族千百年来秉承不通婚之习俗。

秭归江南民国年间所修《屈氏宗谱》记述年代约500年,入谱屈氏夫妻1000对,屈、熊二姓通婚者仅5对,平均每100年、每200对夫妻中才有1对“熊屈通婚”。

三峡工程移民秭归共迁出熊、屈二姓人口1300人,加上异姓配偶为813户,通婚者仅12对。

然而,鲁昭公是明知故犯,只是不好明说。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让孔子也躺枪。

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。

陈国有个官员陈司败问孔子:“昭公知礼吗?”孔子说:“知礼。”

孔子走后,陈司败就把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请进来,说:“听说君子无偏私,君子也偏私吗?昭公从吴国娶的女子和他同姓,只好叫她吴孟子。如果说昭公知礼,那谁不知礼呢?”

其实,对于知礼不知礼,孔子心里明白得很。但别人问到自己的国君,他绝不会批评国君的不对,这叫为君者讳。

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。孔子说:“我真幸运啊。如果有了过失,人们就会知道。”

后来,这件事还让鲁国史官为难。按说国君娶夫人是大事,应该载于《春秋》,就像桓公三年,“夫人姜氏至自齐”。

但是鲁昭公娶吴孟子,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从《春秋》看到,或许史官根本就没记下来。等到鲁哀公十二年,昭公夫人去世,史官也只是含混地记了一句:“孟子卒。”不书姓,不称夫人,不言葬小君。

先秦时男子姓名不能连称,只能氏名连称

周公:请别叫我姬旦

我们现在说姓甚名谁,姓在前名在后,这是秦汉开始才形成的习惯;但是,很多人误以为先秦的姓和名也可以这样连称。

比如,一些书上说周公姬旦、召公姬奭。事实上,对于那个时代的男人来说,姓、名不能连称,只能氏、名连称。周公受封于周,以封地为氏,所以可以称之为周公旦。

连著名史学家司马迁、刘知几都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。南宋史学家郑樵说:“奈何司马子长、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、文王为姬伯乎?三代之时无此语也。良由三代之后,姓氏合而为一,虽子长、知几二良史,犹昧於此!”

周公

秦汉之时,姓与氏的区分渐渐地就消失了。比如,秦为嬴姓,但是到了秦始皇,已经可以称之为嬴政了;司马迁更是混姓氏而为一,说高祖“姓刘氏”。

不过,“姓氏合而为一”的现象,并未见当时的文字记载。那么,何时的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呢?

李立新说,据明、清之际学者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考证,是西汉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《史记》时将姓与氏混在一起使用的。

该书“氏族”篇云:“姓氏之称,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。《本纪》于秦始皇则曰‘姓赵氏’,于汉高祖则曰‘姓刘氏’。”此后,或言姓,或言氏,或兼言姓氏,都是一个意思。

最后,该怎样把握姓和氏呢?很简单,以秦汉为界,如果是说先秦的人物,我们应该弄清他的姓和氏分别是什么;如果是说秦汉及以后的人物,就不必严格区分姓氏了。

按理说,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,可惜现在很多著作都达不到,甚至连《辞海》之类的工具书都犯错。比如,《辞海》附录之《中国历史纪年表》,依然称周武王为姬发,称周成王为姬诵。

标签: 屈原 姓名 姓氏

精彩推荐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诚聘英才 | 广告招商 | 网站导航

 

Copyright @ 2008-2020  www.cguiw.com  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
 

联系我们:98 28 36 7@qq.com
 

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!